曾經在一部電影,聽過這樣一句話―吃飯也是禪,睡覺也是禪。
也曾經在聽一位和尚開釋時提到,禪―不是做在那邊一動也不動,就叫禪。
雖說讀過幾年佛法書,然而對於禪,我的理解並不深,唯一知道的是,禪是透過專注而獲得的體悟。不需要驚天動地,不需要引人注目,而只是留意並且專注於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為什麼有人睡覺就是睡覺,有的人睡覺卻是禪?為什麼有人吃飯就只是吃飯,有人吃飯卻是禪?以我自己從健身習慣所得到的結論,覺得關鍵在於「重複做同一件事情時的心理狀態以及思考模式」,以下是個小故事分享。
經歷了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重量訓練,雖說還沒有特別找教練安排課表,但是也早已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周的二四六,一定會去健身房報到,當然偶爾會有幾次會因為前一天太累,隔天一早爬不起來的狀況,不過仍會盡量自己找時間補起來。
有在健身的人都知道,健身最基礎的,是先從練習「腹式呼吸」開始,接著練習操作器材。有教練指導的,或許腹式呼吸練習順暢後,可以直接進行自由重量訓練,也就是所謂的「拿槓」。而像我這種沒跟真正的教練上過課的,最好還是從固定器械訓練開始。
在我練習的過程當中,初期訓練時,發生了一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當時,腿推機重量我已經可以推到大約80公斤後,我哥建議我嘗試做「史密斯槓」。
一般來說,自由重量約莫是固定器械重量的 1/2,也就是如果腿推機可以推 80 公斤,自由重量大約可以扛 40 公斤。
由於史密斯槓空槓是沒有重量的,因此我將槓片直接裝 40 KG。起初,我覺得史密斯槓跟腿推機相較之下,做起來有點吃力,但是尚可接受。頭幾下身體都還是可以負荷,接著繼續往下做時,當雙腿往下蹲,準備要上來那一刻,我發現我已經起不來,便趕緊將槓扣上安全環。這個經驗讓我嚇出一身冷汗,也慶幸自己當時做的是史密斯槓而非自由槓,不然我可能真的會被壓傷。
有了這次的經驗,在一次機會下,向一位有健身教練執照的朋友 D 請教後, D 先生建議我兩件事―第一先把胸部的肌肉延展度拉開到正常狀態,也就是手部拉開後,將槓扛在背上,是不會覺得胸部連結到手臂的肌肉是很緊的。再來做腿推機訓練,確保可以穩定推到 130 公斤以上。當這兩件事都可以做到了,再去扛槓 (無論是自由槓還是史密斯槓)。
這麼做的原因其來有自。首先胸部肌肉及胸骨活動度打開後,做抗槓動作時,才不會礙於活動度太差,而無法將扛槓姿勢做正確。另外,以我的身高體重來推斷,腿推機要能夠推到 130 公斤,表示身體要使用到正確肌群發力,這個重量才能夠推得出去。身體會有記憶,如果已經習慣用正確的肌群發力,其肌群也會被強化到。
現在雖然我已經可以自由扛槓了,但是距離可以扛「自體重2倍重量」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然而這些過程都是一樣的。
透由這個經驗分享,我想表達的是健身這件事,一再重複發生,練習的內容也是不斷循環。然而,訓練的當下,你專注的事情只有一個,就是你的呼吸是否與使用肌群有良好搭配?動作是否流暢?感受度如何?
這些東西,隨著每一次動作些許的改變,就會有所不同。這與我曾經接受過的靜坐訓練,其方法如出一轍。
不斷的做同一件事,卻也不斷的修正,不斷的觀察覺受,這些看似重複又無聊的事情,反倒是訓練專注力及敏銳度的關鍵。
理解禪,關鍵不在於做什麼事,而在於做的過程,而在於用什麼心態做。專注力不等於禪,然而專注力卻是禪的必要條件。兩者差別,我覺得在於禪比專注力多了觀察力,從細微的變化了解周遭及自己的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還是常常會失去專注度,例如邊吃飯邊看電視,邊打電腦邊講話,邊看書邊喝咖啡,諸如此類。
在此,並不是要逼自己多麼的自律,而是我們有可能在日常一件不起眼的事情當中,突然了解了某些事,但是如果沒有相對的專注力及觀察力,可能很難察覺到。
對我來說,健身便是這樣的一種存在。而當你從某件事理解到「生活即是禪」,有時候在重複做一件無聊的事情時,或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