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開始架站寫自己的文章

by admin

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文筆很好的人,即便學生時期擔任過不知道幾次的國文小老師。

我也嘗試過要寫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但是常常是三分鐘熱度。

那為什麼我開始下定決心架站寫文章呢?

我盡可能將原因具體化,願對於此刻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有些許的幫助。

  • 文字比圖片更有感

就像我這篇文章提到,有的人喜歡「拍照」記錄生活,有的人喜歡用「影片」記錄生活,而我只是選擇用「文字」記錄生活。

一來我為對影片或圖片這類的圖像媒介,沒有什麼掌控的天分,二來相對於影像呈現,我覺得文字屬於靜態,而靜態表現是我個人偏好的方式。

現在社群媒體發達,很多人在朋友生日或是有什麼特別值得紀念的活動時,會選擇動態影片,或是拍攝照片留影在社群平台,向大眾分享

對我來說,我也偶爾會這麼做,但是並不到喜歡甚至上癮的程度。反而,我會私下寫卡片,以文字表達我與這個人之間的情誼。

或許是我對於情感連結方面的記憶力特別好,所以我總會用文字來回憶以及紀念。

再者,文字有一種魔力,可以讓我在做紀錄時,讓心情沉澱下來,也讓頭腦更加清楚。

如果思緒是亂七八糟的,那麼也會看不懂自己在寫些什麼。

如此特性,會讓文字創作者,在寫作時,必須專注於眼前的事情,而這樣的好處,我覺得有時候跟禪有異曲同工之妙。

  • 為生命留下痕跡

我不確定每個人在思考或找尋自己人生意義時,都在想些什麼,我也不確定人生意義要怎麼找起。

然而,透過文化衝擊, 或許會是一個誘發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的方法。

兩年多前,我到泰國居住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裡,我每天用同樣的方式,走同樣的路段,通勤到語言學校上課。

沿途風光,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我從曼谷的郊區到市中心的路途上,看到了嚴重的貧富差距。與當地人交談的過程中,更是聽到各種光怪陸離的歧視與偏見。

同樣一條河,兩旁的街景,房屋外觀從屋瓦殘破不堪,生活條件不佳,每日忍受運河的惡臭味的貧民窟,到接近市中心,兩旁高樓林立,一眼望去就是相當發達的城市。這樣相當衝突的景象,是天天在上演。

我相信台灣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一處角落,然而在泰國,或許是天天在經過的路線,那樣的畫面衝擊過於強大,致使我開始思考,我究竟能做些什麼,可以為社會的某一群人帶來一定的幫助。而文字,是我認為可以著手開始的入門方式。

也許現在我無法游刃有餘的用泰文或英文創造影響力,但是我至少可以先從中文開始。只要有人能夠因為看到我所分享的內容有所受益,那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每個人的能力,無法被低估,也無須被高估,只要去做自己認為可以做,也想去做的,這樣就足夠了。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對於這社會,用文字發揮正向影響力,是我認為可以為自己生命留下痕跡的一種方式。尤其,文字紀錄,雖然歷經幾千年,但仍舊是一種表達自我,反映社會等等的好工具。

  • 內向者的好幫手

我自認為,同時也透過測驗,結果都是傾向於內向者。雖然我有這個認知,但是我盡可能不要讓自己安逸於這樣的狀態。

雖然有些東西是在根本上很難改變。例如,我真的無法在人多吵雜的地方待太久,自己會覺得能量一直被莫名消耗掉,所以每當必須出席這種人多的場合,我總會有種赴約前的不舒服感,以及與會間的意圖逃離傾向。

但是仍有一些東西,是可以做改變的。例如,嘗試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最近聽 podcast ,剛好主持人提及他認為創業家具備的最大公約數,其實是「說故事的能力」,也提到<跟誰行銷都成交>這本書,書中提到,說服他人的能力,其中一個就是說服自己。無法跨出舒適圈去做出一些改變,就是對自己還沒有一個好的說故事能力。而想要說服別人之前,最需要說服的就是自己。

對於自己開始架站,將想法透由網站及每一篇文章傳提出去,對我來說是一種跨出舒適圈的行為。中間我也經過掙扎,也害怕萬一有人不喜歡我的文章,或是謾罵批評,我能承受的了嗎?

後來我說服自己,倘若今天要有足夠的影響力去影響別人,曝光度是不可或缺的,而 web2 的時代,透由網路讓自己的能見度提高,是一個簡單又快速的方式。

我仍舊不喜歡在聚光燈下,但是我需要先想辦法讓我的想法攤在聚光燈下,才有機會談好與不好。

先求有,再求好,才有機會談知名度與影響力。

文字影響力是我選擇貢獻社會的方式,我也期許自己可以堅持下去。

無論你是內向者,外向者,或是中性者,都祝福你可以找到適合你表達自己的方式,更美好的當然是除了表達你自己,也對他人有所助益。那不就是你存在在世界上最大的意義了嗎?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