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這四個字時常被掛在嘴邊,實際上真的要開始投資,又不知道要從哪邊開始投資起。
現實世界裡有股票、債券、期貨、選擇權、基金、房地產等等,現在還多了虛擬世界領域,cryptocurrency、NFT,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投資項目。究竟該從哪裡開始著手,才不會賠本?
要我說的話,最穩賺不賠的兩個投資項目,就是你的「健康」跟「知識」。這兩個東西,我認為是投資報酬率最高卻又最無法量化的。
我把健康分為三個區塊,飲食、運動跟心靈。(壓力跟睡眠在這邊先不多談)
- 飲食
你不一定要全部買有機的來吃,但至少你可以做到盡量吃原型食物,越複雜的加工品,越少的營養價值。(這邊指的不是像高蛋白這樣的萃取物)
你不一定要喜歡吃所有的食物,但至少可以做到盡量每種東西都吃,不喜歡吃得吃少一點,但不要都不吃。
你不一定要吃高級進口食物,但是可以做到吃在地時令蔬果。
你不一定要很喜歡吃蔬果,但至少可以做到一定份量的蔬果搭配一份你喜歡的肉。
你不一定只能喝白開水,但至少可以做到少喝含糖飲料
以上是很簡單的投資飲食法則,不要求極端,只求適切。
- 運動
我覺得可以參考原子習慣這本書的引導,去建立起自己的運動習慣。尤其對於那些本來是很排斥運動的人來說,我自己覺得原子習慣的建議方式,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另外,以我自己親身經歷,我認為先建立起做某項運動的正確動機是很重要的。就像在這篇文章,我曾經分享過,我一開始的錯誤減肥方式,以及在這篇文章分享我開始真正轉換運動動機後,得到的成果。
一旦正確動機建立起來之後,後面都會變得相對容易些。為什麼人家常說從 0 到 1 最難,動機設立正確,態度正確,評估標準正確,那麼做這件事的效期就可以延伸下去。意思就是你可以做到老死還不會膩,也不會想放棄,因為它就跟你平常吃飯喝水一樣那樣自然。
飲食跟運動這兩項投資,為什麼很值得?因為不需要花大把鈔票,大把銀子,以及大把時間。你只是很巧妙的,無痛的將它們融入你的日常生活,重點是對你沒有壞處。
試想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就說花錢買三餐好了,同樣都要花錢,你現在花30塊錢買食材原料,自己回來煮,了不起給你加上水電瓦斯耗費, 50 塊錢一餐,讓你煮三餐,一個月 4500 元 ( 根據我在泰國自己買菜煮飯的經驗,一餐成本不到 20 塊,台灣各方面生活成本可能更高,所以我以 30 元作為基礎,有食肉的人,也許可以再多抓 1.20 塊),以及每周去運動 3 次,每次只要去 1 小時健身房, 1 小時 50 元,一個月 600 塊,投資健康的成本一個月只要花 5100 元新台幣。
你不見得吃的比較差,但是我相信可以吃的比較省也比較健康,而且多出來的盈餘,拿去健身,整體成本並沒有增加,但是你卻獲得了更健康的身體,甚至心情也可以獲得正向成長。
研究顯示,人均壽命逐年增加,然而,臥床時間也逐年增加,可以參考這篇報導,所以壽命多出來的時間=躺在床上的時間。
試想,臥病在床,你需要哪些東西?或許尿布?看護?醫藥費?這只是算臥床期間的花費,在那之前,雖然你不用臥床,但也不代表身體是健康的。很多心血管疾病罹患慢性病患者,至少吃藥都是吃了 20-30 年,這些年的醫藥費加總起來,到底有沒有比較划算?我還沒有加上去掛號看診,要請假,要花時間等待這些成本,甚至是要動手術或者做化療的費用。
到底哪個花費多?哪個花費少?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擺在眼前,你想視而不見都很困難。
- 心靈
以上還只是談”表象”你看的到的,看不到的呢? 還有心靈上的投資。這部分,除了看一些書籍,我自己倒是有一部份心得是從運動得到的,可以參閱這篇文章。
我認為心理投資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生理投資,能夠保持一個輕鬆的心情,有利於我們做判斷,以及和周遭的人有一個良好的關係。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東西,事實上會讓我們在生活當中,活得更加自在。你得活得好,活得久才有意義,而相對能利用的時間才會更多。
或許有人這麼想:「可能我這麼努力控制飲食跟運動了,最後還是臥病在床 10 年啊!」是的,這我不否認,沒有人可以保證零風險。然而你現在做的,不是將事情從高風險變成零風險,而是將高風險降成低風險。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跟死亡哪個會先來,萬一你的每個明天比死亡來的早,而你的每一個明天都是活得沒有尊嚴,甚至要付出相當多的成本,長期下來,生活品質都沒有了。那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至於知識,這筆投資我覺得是更不會賠本。前提是,你有一直在進化,要不然,也只是像一台好的跑車,放在工廠裡,完全沒在運作,等著老化報廢掉,一點價值都沒有。
知識的投資為什麼值得?對我來說,我可能不是那麼懂金錢的投資,但是我覺得知識這東西,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去研究、了解、吸收,並加以應用,那麼它就不會白費掉。知識是這樣的,你如果只有 input ( 好比閱讀,聽演講 ) ,但是沒有給他機會 output ,沒有經過你腦子裡的 input-output 轉換,那它就不會變成你的東西。
我們都有經驗,小時候學的東西,長大根本沒用。例如很多人討厭的數學,我們大部分的人,活到現在,大概日常生活中還是只會用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請問到底有多少人天天在用 log ?天天在用微積分?天天在用三角函數?所以那些 input 對你來說,有等於沒有。但是四則運算這東西,是你天天買東西都會用到的,你想忘掉也很難。這還只是最初階的知識。
如果你去聽了一場 Tedtalk 演講,聽完覺得大受啟發,但是你只讓那個啟發想一想,然後就拋諸腦後了,那麼聽那場 Tedtalk 的時間,就變成一個很大的時間成本,因為你沒有將 input 轉換成 output 。你不僅浪費掉你的時間,也失去了一個將知識轉換的機會。
假設你的 input 進來,都有獲得 output ,那麼這個投資就是一個完全不浪費,又很值得的投資。
一來別人拿不走,二來你還可以拿來做應用,讓 output 增值,三來透過你的 input-output 轉換,讓你自己能力提升,吸取到更多好的人事物。真心覺得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投資。
最重要的是這項投資會隨著時間越久,越覺得值得,因為你一直在累積能量,而且還可能是以指數成長,假設你花一本 300 元的書錢,獲取裡面某項好的觀念,並且將這項觀念應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你等於賺更多。
就舉前面說的投資健康這件事當作例子好了。你看了某本健康相關書籍,內容談到人均壽命增加,但臥病在床時間也逐年增加,然後提供你如何降低自己多臥病在床的10個方法,你去實踐了,不只變得更健康,還省了很多醫藥費。這本書你可能只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或是花 300 元買的,結果你省去可能動輒數萬的醫藥費、手術費、看護費,我自己想想都覺得很興奮,覺得自己賺得有夠多。
當然,未來真的會不會就照我們劇本這樣發生,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可以知道,你如果一直有在訓練自己的體能,注重自己的飲食作息狀況,要得到慢性病的機率會比較少,遺傳因子有可能在你身上顯現,但是你也有可能逆轉,只要有逆轉的機會,為何不賭賭看?
所以總歸一句話,投資健康跟知識,是我覺得最不虧本的。比起投資一些房地產或是股市,你還可能受到政府或大盤操控,而多了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搞得自己七葷八素的。但是投資自己的健康與知識,只需要你無痛養成習慣,每天做一點,只要你想做,就可以做,沒有人可以去控制你。
世界上還有什麼投資比投資健康跟知識更加穩賺不賠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