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一件事,心裡已經想過千萬遍,所有的執行計畫早已在腦海中沙盤推演無數次,但是幾天過去了,實際進度是零,再幾個月過去了,實際進度還是零,接著又幾年過去了,結果…進度當然不易外的―還是零。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拖延症候群」,造成拖延症候群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恐懼失敗」。為什麼恐懼失敗會是造成拖延症候群的原因?這時你大概腦中會浮現那句老掉牙的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並且一直背負著這個壓力。可能有人會想說當醫生執行手術,當然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倘若失敗了,就是一條人命。這邊要探討的不是這類的事。當然,你說醫生手術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我覺得也言過其實。醫生也是人,任何一個再厲害的人,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精密到一點失誤都不會發生。即便機器人,都有可能不小心故障了。就因為這些人執業的範圍是攸關生命的事,在人才的養成過程當中,才會需要層層關卡,並且給予足夠的時間去培訓這些人,以確保他們可以將腦中的計畫以成功率最高的目標去執行,大幅降低失誤率。
就算如此,也僅只是降低失誤率,並非沒有失誤率。反觀我們自己,今天想要嘗試做一件事,可是遲遲不去做,因為沒做過、沒經驗、沒信心,害怕失敗?聽起來是不是有邏輯上的矛盾?如果是因為沒做過而不去做,那怎麼會有開始?所以問題點並不在於有沒有做過,而是在於對沒做過的事情的失敗率有多大的接受度。跟經驗無關,而是認知調整。認知放正確了,才有辦法前進,否則只能在原地踏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從0到1是最困難的。要克服心理的障礙,從害怕失敗到擁抱、接受失敗,是一個里程碑。這關跨過去了,才有辦法啟動前進的飛輪。就像你想騎腳踏車,但是如果沒有冒著從腳踏車上摔下來的勇氣而踩踏第一下踏板,那麼腳踏車永遠只會停留在原地,你無法知道騎著車感受風從你臉上輕拂過的感覺;你無法知道你能夠靠著自己的平衡感讓腳踏車前進的愉悅感;更無法知道當雙手從腳踏車的把手放開時,只靠著雙腳平衡時的優越感。
社會上有一群人,特別崇尚冒險犯難的精神,這樣的人勇於嘗試新事物。即便他們不曉得嘗試過後帶來的是正面或是負面的結果,他們仍會去做。因為對他們來說,體驗新事物是最重要的,其餘的並不是他們在挑戰時所要考慮的。結果如果正面的,那就是加分,或許會讓他們更深入鑽研某項目也不一定;反之如果是負面的,也不一定代表是扣分。怎麼說?因為至少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做這件事,或是能不能從中體會出什麼,甚至有可能激發自己想要再進一步挑戰的慾望,誰知道?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前提之下,失敗二字似乎就可以從負面的框架中被拿掉了。一般我們認定「失敗=負面」。但可曾想過,這只是社會上某一群人的想法?對於崇尚冒險犯難精神的那群人來說,失敗頂多只是這件事還沒有做到理想中的樣子,但是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我自己稍做模擬,崇尚挑戰者對於未知大概是這樣的思考模式
做了 => 做的結果沒那麼理想 => 檢討原因 => 針對問題點擬改進方針 =>再做 => 還沒達到預期,但是結果有比第一次做的好一點 => 再檢討 => 再改進 => 再做一次 => 又更接近理想狀態了,但是還有改進空間 => 再檢討 => 再改進 => 再做…如此反覆直到達標甚至超標
你觀察到了嗎?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第一步是什麼?是「去做」。做的前提是,先多聽多看多接觸,當你從中發現出興趣點時,這時候也不用給自己太多的執行計畫,你可以構思一個大概的藍圖,然後就去做做看。邊做邊學邊調整,再邊做邊學邊調整。慢慢的,你會發現你原本腦中的計畫並不會完全照著計劃進行,而是會隨著你的邊做邊學邊調整,修出一條屬於他自己的歷史軌跡。這個歷史軌跡沒有什麼前人可以教你,或讓你可以複製貼上。因為他的經驗不等同於你的經驗;他的背景不等同你的背景;他的個性不等同你的個性。所有的客觀條件都不一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去創造出自己的經驗與成長軌跡。如此,整個實踐計畫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你去做」這件事。如果只是想,計畫永遠只會存在在你的腦海裡,你看不到計畫執行後的結果,你也不知道你會從中得到什麼或失去什麼。
記得有一個名人曾經這麼說過:「大多數你想像中可怕的事,根本不會發生。」我後來漸漸聊解這句話是合理的。因為你沒有經驗,你只能想像未來會是怎麼樣。但其實未來跟過去就是真正造成我們恐懼的原因。你可能以前從腳踏車上跌倒,從此你不敢騎腳踏車,覺得腳踏車像鬼一樣恐怖,所以認為未來也一定是那樣。但是有誰告訴過你你騎第一次跌倒了、第二次跌倒了、第三次還是會跌倒?又有誰告訴過你別人做某件事失敗了,你做這件事也一定會失敗?又是誰規定 A 在某時空做某件事被否定了,B 在另一個時空做同樣一件事也會被否定?
重點在於「現在」你想不想「做」這件事?有多想做?如果你現在已經很確定這件事必須做,不是過去,不是未來,而是現在立刻馬上做,那就去做了。一旦開始做,你就會開始找各種方法,各種資源,排除萬難去達到你要的目的。
這個認知上的轉變,我也不是在出生的第一天就領會到,我也不過是在兩年前經過在泰國的洗禮,以及回台第一次創業就失敗的教訓,才更加體會到「如果自己認為是真正重要的事,要做現在就去做」這個認知的重要性。就算一開始做的結果不是那麼好,那又怎麼樣?沒有人一開始在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就可以做到百分百好,但是只要你看到事情的利大於弊,不就有繼續前進的理由?
對於失敗的接受度越高,就有越大的彈性去開創未知的事物。期許有一天我們都能夠成為像「魯夫」一樣,那麼軟Q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