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習慣養成記

by admin

對於看書或者看課外讀物的心態轉變,我的心路歷程大概是這樣

上大學以前 => 極其厭惡

就讀大學時期 => 會自己去圖書館找一些有興趣的書來看

出社會 => 大部分的書都是買來的,新書或者二手書

不得不說,從我自己的閱讀成長史,可以合理推斷―若想要某個人完成某件事,勉強,不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尤其是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

以我薄弱的記憶力回想起來,在我小時候,我媽為了要培養我們兄弟姊妹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她訂了好幾年的國語日報,這約莫是在我小學時期的事。還有一次,我們全家出去玩,印象中是在一個遊樂園門口,當時有書商在擺攤兜售精裝套書,其中包含了宇宙科學,動植物百科,還有一些附有插畫的小品故事書,以及整套的偉人傳記。她居然全部買下來了!並且到現在還乾淨的像新書一樣,擺在我家書櫃裡。

印象中我媽不太會強迫我一定要看她買的那些書,但會偶爾碎念為什麼我連碰都不碰她買的那些日報及書籍。當時我哥至少還可以從那些書籍當中找到他認為有趣的地方,但我好像只會在學校要我們做作業,可能需要用到這些書籍的時候,我才會去碰它們,例如美術課要畫什麼東西,我會去翻閱一下植物百科,看那些花花草草長什麼樣子,盡可能依樣畫葫蘆的畫在我的畫紙上交差。

我對閱讀沒興趣,除了真的對這些字很多的天書單純提不起勁以外,從國小到高中的寒暑假作業,總是不斷要我們去看那些大人們的指定書籍,而且還要繳交讀書心得,所以我一想到寒暑假作業,就有莫名的厭惡感。

雖然基於身為一個好學生,我還是會把我應盡的義務完成,準時提交寒暑假作業,但這種種不愉快的經驗,使我從小就養成了討厭看書的習性。尤其在高中階段,國文老師指定的那些書籍,讓我覺得「天啊!為什麼我要花錢去買一堆我根本不喜歡看的書?而且還要浪費我的時間去看這些我沒興趣的書,甚至,還要寫出那該死的心得報告!」

即便我的讀書心得寫的不差,但是那些心得都是我瞎掰硬湊出來的,有點像是「為賦新辭強說愁」,或者「無病呻吟」。一字一句的心得,雖句句出自我手,卻從不得我心。我不曉得老師們是否有看出來,但我很確定每每在寫這些心得時,我都抱持著一種像是臉被按壓在水裡掙扎的那種極度排斥感以及窒息感。

上了大學以後,我也不是馬上就變成喜歡閱讀書籍的人。一件事情的轉變,總會有些契機。

回想起來,或許有兩個原因,改變了我對閱讀的態度。一是大學時代,在一個因緣際會下,我開始追星,那位明星叫做―張雨生,是的你沒看錯,就是你知道的那個已經過世20年以上的歌手,那個把「我的未來不是夢」唱到家喻戶曉的張雨生。當時是在追星過程當中,慢慢了解到張雨生這個人閱書的種類相當廣泛。在他的創作專輯裡,總是會擷取一些書籍語錄或文章片段,說明他的每首歌曲的創作發想來源。因此,如果說我是為了追星才開始看書的,我完全不否認。現在已記不清楚當時為了要更了解張雨生的作品,我到底到圖書館借了哪些書,只記得張雨生非常推崇老莊哲學,所以我去找了好幾本莊子相關書籍。

第二個讓我開始主動閱讀書籍的契機,是在大學修了一門好像叫做「中國文學賞析」的課。當時學校有很多通識選修課程,我只是為了想要湊學分,所以找一門看起來不是很難修的課。其課程內容大致上是教授會找幾篇文章,主題式介紹文章類型。其中,當我認識到極短篇小說的時候,覺得這種文體很有趣,文章相當簡短,內容精簡扼要,對於不喜歡看課外讀物的我來說,這顯得有趣又不花費時間。於是我就開始從極短篇小說看起,後來又認識了科幻小說作家―倪匡,他的故事敘述方式容易吸引讀者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因此我又多找了幾本來看。漸漸的,我開始會去學校的圖書館借一堆書,或是乾脆找個時間泡在圖書館。

借書或者泡在圖書館這個習慣的養成,一方面始於我自己主動開始看書,一方面要仰賴國立東華大學是一所綜合型大學,因此各類書籍幾乎可以說是一應俱全,甚至學校會不定期進新書,這對於一個沒什麼錢買書的窮學生來說,學校的圖書館簡直是天堂。而由於住校的緣故,讓我更有了地利之便。綜合以上原因,我總算跟書本開始建立還不錯的關係了。

如果在閱讀本篇文章的你是為人父母或為人師表,當你想要你的學生或小孩去達到你預期的目標,希望有智慧的你,可以找到適合小孩,同時你也可以接受的誘導方式,讓結果可以是皆大歡喜的場面,這些莘莘學子也大可不必像我一樣,蹉跎了許久光陰才知道,不是我不喜歡閱讀,而是當年促使我去閱讀的方式出了問題。還好我夠幸運,在有生之年解開了一個天大的誤會,否則我大概會錯過很多美好的人事物吧…

You may also like